推薦簡章
更多>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10年前畢業于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李銘周,早在頂崗實習期間就被一家上市公司相中,錄用為裝備車間的一線操作員。10年間,憑借敬業肯干的務實作風、“上手很快”的專業優勢,以及基于專科學歷的理性職業定位,他從基層崗位起步,腳踏實地地干到技術員、技術主管、生產主管、車間負責人,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弟學妹眼中的好標桿,還被母校樹為杰出校友。然而,始于去年初的公司數字化改造,卻讓他一下子陷入進退維谷的“能力恐慌”之中。從傳統式生產到數字化轉型,是公司共享上下游企業資源、全面融入行業發展大勢的不二選擇,與李銘周同類的中層骨干一方面被要求參加數字技術提升學習,成為“無所不能”的“現場工程師”,同時代表公司到市場上“獵聘”既懂技術又擅管理還有數字技術專業背景的“通才”。然而,幾番奔波下來他們卻發現,不僅當前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很少與“通才”培養契合,而且在整個行業也都存在“斜杠人才”極度短缺的問題,成為企業行業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的瓶頸。
多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安置工作,高校領導“訪企拓崗”促就業,企業行業“整合挖潛”增需求,各級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和國企招聘也被要求給應屆生留有一定比例崗位,想方設法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然而,社會基本面的就業難問題依然突出,原本占有優勢的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也逐漸出現受歡迎程度降低的現象。而站在企業用人的角度,卻仍然存在許多崗位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困惑。原因在于,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用人單位對于員工的“跨界”能力要求急速提升。一是簡單重復的機械勞動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專崗”不再多、“專才”不再香;二是生產過程和產品出現復雜化、多元化現象,從業者需要密切的、跨專業的團隊合作,而管理者則更需要能夠獨立地跨界解決問題。
高職院校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如何面對現實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重視“斜杠人才”培養,更好地滿足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背景下的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值得深入研究。
廣泛設置“跨界選修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高等院校要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學分制”,逐步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眼下,以自主選修課程為特征的“完全學分制”在本科高校普遍實施,但高職院校卻鮮有推行,而更多地強調學生的學習要“專業對口”“技能過硬”,導致畢業生不僅專業發展的“天花板”較低,而且因受專業限制、技能單一而缺乏應有的職業遷移能力。為此,迫切需要學校破除專業藩籬,廣泛開設“跨界選修課”,引導理工類的學生選修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法律、財會類通識課程,文科類學生選修機械基礎、電工基礎、人工智能、媒體技術類課程,以讓學生在打好本專業基礎的情況下,對邊緣學科、臨界專業有一個“掃盲式”的普及了解,努力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斜杠人才”。
普遍實施“項目化教學”。相對于單純的教師盲目灌輸和學生被動接受,“項目化教學”以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的具體項目主題為學習載體,通過師生共同實施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甚至“玩中學”,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實踐證明,“項目化教學”深受職業院校學生歡迎,也更符合職業教育的育人特點。項目化教學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結構,不再把知識學習與傳承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緊緊圍繞項目工作所需綜合技能來組織教學,在學習需求中自主探究。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多門學科知識、多項專業技能,也需要組建各種協作團隊,既可以與同伴相互學習、共同討論,也可以憑借媒介工具和平臺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項目化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更讓他們獲得“跨界”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進而成為“斜杠人才”。
創新嘗試“校內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的完美結合。2014年,教育部將現代學徒制認定為一項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職教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現代學徒制卻普遍遇到企業積極性不高、學徒崗位不足、導師難于落實等現實問題,導致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名不副實。為了突破這一瓶頸,以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部分高職院校積極創新“校內學徒制”育人模式,作為校外學徒制的有益補充,不僅教師的辦公室向學生正常開放(內設學生專用辦公桌),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上班,而且學生還能在多個教師辦公室和不同崗位巡回實習,通過“做中學”來提前習得“有用”技能,進而為自己增加“斜杠”分值。
倡導學生“不對口實習”。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及教學活動的必備環節,是培養學生具有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及創業精神的重要途徑。正因其非常重要,在傳統的教育認知中,人們常常特別強調和追求頂崗實習的“對口性”。從“斜杠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如果能在寶貴的實習期內,有意識、有計劃地挑選一些“不對口”的崗位或單位去實習,“藏長補短”,有針對性地學習“跨界”的知識和技能,把自己培養成博學的“通才”,將會有利于自己今后職業遷移能力的提升。
創建新型“學習者中心”。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必將成為潮流,由此引發教師的角色定位和學校的功能界定都將隨之發生改變。在學生由被動受教育者逐步向主動求知(技)者轉變的背景下,教師將成為“導師”,學校也將變成為學生提供學習便利的專門機構或場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者中心”。這里的“學習者”不僅僅是學生,也包括教師、員工,甚至包括所有有意向接受終身教育的群體;而“中心”的職能不僅是更新專業知識、強化訓練技能,更包括“跨界”學習、綜合提升。顯而易見,“學習者中心”的建設和運用必須依托校企合作。前幾年,很多職業院校根據人才培養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共建了“企業學院”“產業學院”,如今進一步升級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到、接觸到、深入到不同的行業、專業,由“專才”變成“通才”。
(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校長,江蘇省標準化專家)
作者:王壽斌
推薦簡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03
07
在上海,職業院校與區級政府合作建立“雙元制”特色產業學院,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在安徽,職業院校與制造企業簽訂校企合作訂單協議書,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山東青島,企業發揮主體作用,接收職業院校或高等學校學生實習實訓……近年來,多地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客服電話:010-51264100
中國在職研究生網
免費咨詢
張老師
15901414201張老師
13810876422周老師
15811207920育小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