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簡章
更多>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作為人們接收知識和信息的一種行為方式,閱讀在近年來高速發展的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應用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直接服務于閱讀行為的圖書館,作為傳統延續而來的知識文獻和信息聚合傳播的中心場所,在與新技術應用的結合中,也產生了一系列諸如“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指尖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等創新發展,以更好服務于信息化時代人的新型閱讀需求。
近日,工信部發布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成為四個重點方向。這讓我們更為深刻地感受到,信息化正在加速融入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特別是在信息共享、信息交互、信息獲取領域,一幅更為便捷、更為高效、更為先進的未來應用場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技術如何迭代發展,無論圖書館被賦予怎樣的創新服務形態,“圖書館”三個字始終存在。那么,伴隨著信息化技術創新應用的進一步迭代升級,我們未來的閱讀,在時間、空間、信息傳遞方式與體驗等各方面都將更加自由,為什么還需要這樣一座“圖書館”呢?換句話說,人們在利用圖書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哪些方面是信息技術難以取代的呢?
信息不等同于知識,信息服務不能完全滿足知識服務需求
今天的圖書館是現代社會的知識資源儲集中心,而不是簡單的公共閱讀場所,更不是書籍收藏存放倉庫。傳統圖書館時代就已經發展出成熟的文獻管理、圖書情報等體系化的科學方法,形成相對完備的服務功能,對知識資源進行有規劃、有目的、有秩序的收集、保存、梳理、分類、分析、研究和傳播共享。這是人們以專業化的方式,對知識資源持續的有效積累和科學應用。盡管在傳統閱讀時代,圖書館也是一種高效的信息統合和交互平臺,但它更根本的價值,卻并非來自作為信息體方面的便利,而是對龐大體量的知識資源形成的一種科學宏觀的統攝。
信息不等同于知識。柏拉圖對知識有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即一條陳述能稱得上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被人們相信的。由此可見,知識是對信息更加宏觀、科學、主動的把控和運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出現、發展并應用以來,極大滿足并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信息獲取的便捷性、時效性需求。這一需求也強烈刺激圖書館通過技術賦能,不斷強化自身的信息服務能力,在諸多方面推動了圖書館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這些創新發展確實極大提升和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體驗,拓展和增強了圖書館作為獨立信息體的服務空間和服務效率。但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并不在于時效性的信息服務,而在于相對科學完備、系統規范的知識服務。從這一點來說,越是巨量的、碎片化的、即時性的、蕪雜紛亂的信息,越是難以形成有效的知識,反而很容易讓人喪失對世界的宏觀性、整體性認知能力和把控意識。因此,作為現代社會知識資源儲集中心的圖書館,其功能絕不應僅僅定位于一般性的信息集納和傳播,否則就可能偏離其核心價值,失去自身的存在意義。進入信息化時代,圖書館當然要積極吸收應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提升服務體驗,但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內容,與互聯網提供的服務功能,卻可能恰恰是相反相成的兩個努力方向。
“信息爆炸”帶來知識資源熵增,圖書館帶來的則是熵減
圖書館可以視為人類社會歷史積累的知識資源所凝聚的一種結構性具象化呈現。保存、管理和使用知識文獻典籍,是圖書館最古老的職能,也是最核心的職能。按照現代工業生產理念,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圖書館正是通過對知識資源的儲集管理,推動龐大的知識資源更具結構性和規律性,趨向體系化和有序化,從而達到另一種形式的知識生產和輸出。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合理應用,完全可以極大提升管理效率、優化管理模式,但卻不可能代替管理行為本身,更不可能自行創造出管理思維。某種意義上,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下的“信息爆炸”,為知識資源積累帶來的更多是熵增,而圖書館以專業的儲集管理,為知識資源積累帶來的則是熵減。
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空間特征是扁平化的,信息化技術應用帶給我們的更多是共時性維度下的信息交互體驗。當今社會,信息內容包括知識文獻的生產速度明顯加快、數量明顯增大、來源明顯多元,信息內容之間的跨界、交叉、重疊特征明顯增強,無序、繁冗、低效甚至干擾信息明顯增多,我們面對互聯網的信息海洋,更多的感受是茫然無措和辨別無力,即便努力提升個體的信息素養,不斷改善檢索、收集方式,但卻不可能改變整個信息環境,因而仍不免常常被淹沒在大量“信息泡沫”或受困于“信息繭房”之中。而圖書館對知識資源的結構性梳理,則更多體現出歷時性維度下對內容資源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的整理、加工,讀者在這里獲取的,就不再僅僅是網絡空間拓展下的“漫游”和“沖浪”體驗,而是一種更具歷史縱深、更大時空跨度、更多凝聚人類思維動能的“深耕”服務。筆者以為,這也正是現代圖書館在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轉型中應當強化和追求的方向。未來,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必然可以顯著提升普通人的知識獲取效能,從大眾已經習以為常的信息檢索服務,逐步發展到未來量身定制知識圖譜、信息樹等知識結構化生成服務。但是,信息服務越是向結構化、知識化方向發展,對信息環境自身有機有序的要求也就越高。圖書館在這方面顯然是高度專業的、具有明顯獨特優勢的職能機構。
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需要真實體驗的獲取空間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實是,無論高清視頻、網絡直播,還是短視頻互動,乃至虛擬現實、在線體驗等技術發展得多快,體驗多么逼真,都不能代替人們現場參觀、實地旅游的熱情。這從節假日諸多旅游景區的游客熱潮和旅游城市的交通高峰可以非常直觀地證明。與旅游一樣,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閱讀也正在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近年來,與數字出版、在線閱讀、網上書店同時發展的,是遍地開花、各具特色、大小不一的實體書店、休閑書坊、鄉村閱覽室、圖書室等,而其中極具標識性和典型性的,首先就是各類城市、高校乃至私人圖書館等重要的閱讀空間重新受到大眾青睞。
元宇宙、腦機交互等媒介技術高速發展,確實正在帶來日益逼真的虛擬體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恰恰反襯了真實體驗的不可替代性。具體到閱讀而言,與書的直接接觸,就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真實生命體驗。閱讀作為一種現實生活方式,必然需要這種真實生命體驗的現實獲取空間,而圖書館獨有的氛圍、環境、條件,則無疑是大眾的最佳選擇之一。這并非對技術賦能人類信息獲取能力進一步提升的拒斥,而恰恰是建立在更為多元選擇上的更加豐富、自由的狀態。比如,文字閱讀的信息傳遞相比于原始有聲語言明顯是媒介技術的歷史性進步,但進入電子媒介時代后,廣播卻把有聲語言重新啟用,此后經歷影視媒介技術沖擊的低谷,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下“有聲閱讀”再次回歸。從中可以看出,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即便在不同歷史階段會形成信息傳播的某種主導形態,但并不是約束人走向單一的信息傳遞方式,而恰恰是在持續不斷地超越媒介限制,給予人更加多元、多層、多維的信息感受體驗,以此達致生命體驗的不斷解放。信息化時代的圖書館,在傳統閱讀形態與新興閱讀形態的疊加融合、并行發展中,一方面需要技術賦能下的服務轉型,另一方面更需要為大眾留住乃至進一步拓展閱讀行為在現實維度上的生活空間。
需要強調的是,就現實維度的閱讀場所而言,圖書館與其他有關閱讀的實體性空間的定位仍然有所不同。在圖書館,閱讀不僅僅是為了愉悅身心、休閑生活,更是為了求知探索、提升自我。因此,筆者以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閱讀,圖書館發展轉型當然可以追求讀者更為舒適、更為便利的身心體驗,但不宜向過度休閑化、消遣化空間形態轉移。說到底,信息化時代的閱讀者,無論是踏進現實維度的圖書館大門,還是點開數字維度的“圖書館”頁面,其根本目的,仍然應是對知識的高度尊重與渴求,而非對信息的簡單瀏覽與消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楊鳳)
推薦簡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06
25
廣袤田野,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以苦為樂”服務鄉村振興;產業一線,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研究生們開展創新實訓;實驗室內,一批批研究生勇攀知識高峰……作為高等教育的最
03
07
兩會期間,有委員接受采訪時提出,目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非興趣入學的狀況,年輕人對技術的追求缺乏熱情,不愿進工廠。一方面是一些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另一方面則是新技術
03
07
10年前畢業于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李銘周,早在頂崗實習期間就被一家上市公司相中,錄用為裝備車間的一線操作員。10年間,憑借敬業肯干的務實作風、“上手很快”的專業優
03
07
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處于快速迭代的關鍵階段,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其對傳統的線性科技創新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更多關注研究本身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這樣的機制已難以滿足基礎研究支撐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需要尋求更加全面有效的評價方式。
03
07
近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文件明確提出“壯大鄉村人才隊伍”,進一步強調了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擘畫了路線圖。鄉村振興,關鍵
03
07
作者:劉建徽(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業科技工作者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
客服電話:010-51264100
中國在職研究生網
免費咨詢
張老師
15901414201張老師
13810876422周老師
15811207920育小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