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簡章
更多>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高校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當前,直譯自西方“Gap Year”的“間隔年”,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在工作與畢業銜接期間的一種選擇。他們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通過游學、義工、支教、實習或者旅行等方式給人生按下暫停鍵,來體驗新的生活。間隔年中國化的具體表現便是所謂的“慢就業”。
快迭代:順應時代的職場壓力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地擁有大學文憑的人口比例快速提升。這一現象導致本科學歷的“稀缺度”下降。在“快迭代”的背景下,職場競爭加劇,就業門檻也在不斷提高。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疫情影響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增速逐漸放緩,二是應屆生選擇考研、考公的比例持續上升。
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已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畢業生不同,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求職之前,通過備考、志愿服務、參軍入伍、陪伴家人等方式延遲畢業。他們通過間隔年的方式,讓自己暫緩一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進一步增進自我了解。
慢就業:接地氣的探索方式
間隔年中國化所呈現出的“慢就業”現象,折射出新時代青年群體多元化的擇業觀念。很多在老一輩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渠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一些學生能夠以此為生,畢業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由于實踐時間與地點的靈活性較高等原因,間隔年越來越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將間隔年簡單理解為“浪費青春”,或放空式的“空白年”。慢就業不是頹廢的“懶就業”,也不是啃老式的“不就業”。其作為一種接地氣的成長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讓畢業生在行走中體悟人生、充實內心。不管以何種形式,間隔年的精神內核始終是一致的:走出舒適區,體驗新環境,增加人生新可能。
走進大學校園之前,許多青年尚未對自己的天賦才能和興趣愛好形成清晰的認知,就必須作出專業選擇甚至職業選擇。而對于青年來說,深入了解自我,明晰自己的才能與志向,了解社會的現狀與需求,明確未來的人生規劃,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心理空間。而通過間隔年的方式,可以讓青年學子更好地明確人生目標。
冷思考:不盲目的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教育體系對個體探索的引導仍有待加強,社會化教育也有待進一步普及。囿于傳統思想和刻板觀念的束縛,人們習慣性地將人生的可能性局限于學校與職場之間。值得注意的是,“被動”的慢就業現象折射出新時代教育、就業等層面的多重隱憂。
一是認知偏差。不少大學生的高考志愿填報決策仍是在家長的“包辦”下完成的,遵循著按部就班的成長模式。部分學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表現出“得過且過”的迷茫狀態,對自身職業定位存在偏差,對就業困難預判不足。
二是需求脫節。目前,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的素質與技能和用人單位需求之間也存在脫節。
三是環境沖擊。近年來,勞動力市場受不確定因素沖擊較大,傳統就業模式受到史無前例的挑戰,職場需求的變化、職業上升空間的不確定性都對畢業生就業造成重重阻礙。
被動“慢就業”可能是無奈之舉,主動“慢就業”則是自主的選擇。但我們需要清醒地意識到,慢就業并不適合所有人,它是建立在社會支持系統相對包容、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基礎之上的。青年如果對自己未來的道路缺乏自主規劃、逃避社會競爭、喪失人生志向,使慢就業成為啃老的遮羞布,則不值得提倡。
當“快迭代”遇上“慢就業”,中國間隔年的實踐者應當如何應對“就業潮”?這是每一個青年學子都不可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一是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青年學子需利用間隔年了解行業發展前沿,培育新時代就業價值觀。二是適度降低預期,主動提升自我。青年學子進行職業探索時應敢于試錯,在努力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爭當復合型人才。
“慢就業”需要“冷思考”,更需要“穩行動”。自主地踐行間隔年,對青年獨立自主性格的培養、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塑造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筆者相信,間隔年在不久的將來會受到越來越多當代青年的青睞,成為實現青年自我成長、自我蛻變、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學教授、浙江理工大學“間隔年”調研團負責人;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項目資助[2023GH052]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堯駿 鄭芷奕
推薦簡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06
25
廣袤田野,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以苦為樂”服務鄉村振興;產業一線,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研究生們開展創新實訓;實驗室內,一批批研究生勇攀知識高峰……作為高等教育的最
03
07
兩會期間,有委員接受采訪時提出,目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非興趣入學的狀況,年輕人對技術的追求缺乏熱情,不愿進工廠。一方面是一些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另一方面則是新技術
03
07
10年前畢業于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李銘周,早在頂崗實習期間就被一家上市公司相中,錄用為裝備車間的一線操作員。10年間,憑借敬業肯干的務實作風、“上手很快”的專業優
03
07
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處于快速迭代的關鍵階段,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其對傳統的線性科技創新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更多關注研究本身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這樣的機制已難以滿足基礎研究支撐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需要尋求更加全面有效的評價方式。
03
07
近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文件明確提出“壯大鄉村人才隊伍”,進一步強調了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擘畫了路線圖。鄉村振興,關鍵
03
07
作者:劉建徽(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業科技工作者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
客服電話:010-51264100
中國在職研究生網
免費咨詢
張老師
15901414201張老師
13810876422周老師
15811207920育小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