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全體共識,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畫卷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個夏天的天空真美,空氣透亮,就是紫外線比以前強了,更得注意防曬了”“空氣中沒有刺鼻的味道了”“霧霾天越來越少見了”“一出門就看到藍天白云,真舒心”……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東部沿海到汾渭平原,各地居民明顯感受到一種變化,灰色的天空越來越少,藍天白云正成為新常態。大家在空氣質量改善中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
這種變化得益于中國開啟了一列保衛藍天、治理大氣污染的高速列車。列車在近十年的時間里不僅從未減速,還不斷創造出新速度、新成績。
持續發力
霧霾鎖天、出門看不到對面的行人、空氣污濁不敢順暢呼吸、中小學停課、工廠限產、空氣凈化器一機難求……這是8年前北方許多城市頻頻出現的情況。據統計,2013年1月,北京只出現了5個優良天,1/6的國土面積遭遇到灰霾襲擊。
也就是在那年,消除人民“心病”的藍天保衛戰全面打響: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按計劃要求開始行動,企業推行綠色生產,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
自2017年下半年起,藍天保衛戰持續發力: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28個專家團隊分別入駐京津冀及周邊的28個城市,為每個城市推出一套定制化治霾方案;2018年,藍天保衛戰進入攻堅階段——國家出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專家指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調整產業結構、控制煤炭消費量、優化交通結構、工業排放提標改造、移動源排放管控、燃煤鍋爐整治、提升機動車排放水平、治理無序排放的散亂污企業……在重點污染防治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地,大氣污染治理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2020年2月,生態環境部宣布,3年大氣治理圓滿收官。“十三五”確立的與空氣質量相關的約束性指標均全面超額完成。尤其是秋冬季大氣污染得到改善,2020年第四季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9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數比2016年同期下降87%。今年空氣質量持續向好。2021年4月4日,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2.5%,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
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偏工業、能源結構偏煤炭、運輸結構偏公路,是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區域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費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倍。同時,在城鄉接合部、鄉鎮和廣大農村地區,存在大量“散亂污”企業,嚴重污染環境。對于這些“重”產業,改造升級迫在眉睫,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北京石景山首鋼工業園內,曾當了十幾年鋼鐵工人的劉博強,現在已隨著首鋼搬遷而改行在首鋼園區冬奧訓練館為冰場做修復工作了。為改善北京整體生態環境,降低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首鋼北京石景山園區鋼鐵主流程全面停產,十幾萬首鋼人參與到這場大搬遷中。“我覺得很幸運。這次轉型對我來說很重要。”劉博強說。北京300公里之外,河北曹妃甸,首鋼新廠區。一場提標改造、升級換代的大工程同時展開。這里是中國第一個臨海靠港的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擁有中國目前最大、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型生產裝備,一流的環境裝備保障高水平運行。
不僅在大氣污染的重災區京津冀地區,其他區域也在加大治理“散亂污”企業的力度。據生態環境部介紹,2020年10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包頭、烏海及周邊地區召開冬季大氣污染防控工作調度會。會議要求各盟市將所有涉氣企業納入應急減排清單,實行“一城一案”“一廠一策”,確保減排措施可操作、可監測、可核查。
遼寧盤錦推出多項舉措,加強“散亂污”企業治理,其中包括強化混凝土和瀝青攪拌站的治理,增加檢查頻次;對攪拌站攪拌設備、上料系統及料堆進行密閉處理,廠區加大灑水頻次,遏制揚塵污染;強化防水卷材行業治理,10多家防水卷材企業對瀝青煙處理裝置進行整改,新安裝了光氧催化、經典捕捉等瀝青煙收集處理設施。
安徽合肥發布《合肥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開展“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行動,細化整治標準。實行拉網式排查,建立管理臺賬。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則,實施分類處置。同時建立“散亂污”企業動態管理機制,堅決杜絕“散亂污”企業項目建設和已取締的“散亂污”企業異地轉移、死灰復燃。
能源更迭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占比曾一度高達93.8%,其排放的污染物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又一大元兇。中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這意味著大量化石能源將為清潔能源所替代。
在遼寧盤錦大堡村,村民李仁忠和老伴兒開心地點燃燃氣灶。“燒煤改成燒天然氣,省去了拾柴引火的麻煩,不用點爐子了,也不用看爐子了。”李仁忠高興地說。前幾年,李仁忠家作為村里第一批試點用戶安裝了天然氣爐。看到親家用上天然氣后生活發生的改變,一年后,楊洪貴也給自家安上了天然氣爐。楊洪貴說:“剛開始人們都不知道氣咋回事兒,有的害怕著火。現在越使越有經驗。”據了解,政府補貼,企業讓利,市場化運作讓盤錦9萬多農戶安心用上了清潔能源。
通過改氣、改電等方式替代散煤,是中國北方地區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舉措之一。比如冬季清潔取暖氣代煤、電代煤工程,可以有效降低供暖季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減少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頻次和程度。
河北將潔凈煤及煤爐具配送到戶,強化散煤整治。作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河南鄭州推動地熱能供暖建設。截至2020年10月,已建成投運地熱能供暖項目20個,實現供暖面積逾400萬平方米。
風電、生物發電等清潔能源建設也日新月異。在蘇南地區第一個生物發電站,一艘艘貨船正將秸稈等農務廢棄物源源不斷地送到這里,每年可以發電2億多千瓦時。福清興化灣建有30萬千瓦海上風電二期工程。全中國,每小時就有2座風機安裝到位。風電開發已延伸至中國所有省區市。
2020年底公布的數據,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在以每年2000多萬輛的速度增加,由此帶來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已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山西太原,曾是世界十大空氣污染城市。2016年,太原啟動更換純電動出租車工程。今天,太原是全世界擁有電動出租車最多的城市之一。
目前,中國是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國,銷量、保有量占世界一半,每年減少300多萬噸污染物排放。為強化重型車排放源頭控制,2021年7月起,中國還將全面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
全網監測
“22日到23日,全省大部分云量較大,空氣質量以良為主。”出租車上,乘客在收聽空氣質量預報。地鐵里,人們通過看手機及時了解當天的空氣質量情況。
從2015年開始,廣播、電視、手機中的天氣預報中,多了一項空氣質量預報,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信息,不僅為公眾提供空氣質量和重污染預報,也為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供技術支持。
在應對大氣污染突發事件時,大氣環境監測工作作用大,能幫助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突發事件,并能以更加科學詳實的監測數據追根溯源,從根源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師王欣說:“以監測發現問題,以監測評估效果。”
“滴滴滴……”河北省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調度中心響起一陣警報聲,與此同時,秸稈垃圾露天焚燒公共視頻與紅外報警系統上跳出預警信息。工作人員及時趕到現場進行了處理,避免了一起污染事件。
當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已建立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城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技術體系。“整個區域重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接近100%,污染級別準確率接近80%。此外,預報時長由提前7天拓展到10天,能夠為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采取應對措施爭取更多時間,同時也進一步減少對經濟社會的擾動。”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遙感衛星到激光雷達,從地面空氣質量監測站到紅外公共視頻點,今天,中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公開已經實現了時間尺度上從小時到全年,空間尺度上從區縣到全市。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基本實現了“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目標,生態環境監測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穩步提高,監測數據的“真、準、全”得到有力保障。
據悉,“十四五”期間,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站將實現地級及以上城市填平補齊。環境監測點位建設將由“規模化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力爭實現全國“一張網”智慧感知。
來源:人民網